•      新闻动态
  •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 学校召开2023年春季学期工作会

    来源:   日期:2023-02-14 10:10:01  浏览次数:

    新学期即将开启之际,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2月13日,我校在明向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召开2023年春季学期工作会,围绕新学期重点工作进行深入研讨。校党委书记郑强,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孙宏斌出席会议并作报告,校领导李晋平、刘润祥、尉安英、吴斗庆、张献明、肖连团、任喜莹出席会议。

    郑强在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莅晋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擘画并实现新时期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结合十四项伟大成就阐释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三件大事的深远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所在。”郑强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全面推进党的四个“自我”,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结合省委书记蓝佛安在省管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郑强从八个方面带领大家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三次亲临三晋大地考察调研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分析了如何科学认识和把握山西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谈到山西的转型,郑强指出,山西的转型发展体现了中国道路制度的根本特征,体现了党和人民领袖对山西的厚爱。煤炭能源需要转型,但不仅限于能源,山西的转型应该是全方位转型,尤其是教育。“煤是山西之本,煤炭是太原理工大学的底色和本色,太原理工大学既要坚持煤化工生命线,又要在做强做优煤化工的同时开辟新空间,寻求新发展。” 他强调,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不断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境界,要牢固树立“五种理念”,树立“四敢”导向,鼓励干部敢为、学院敢闯、学术机构敢干、老师们敢于首创,凝聚全校师生的磅礴力量,形成良好的干部作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通过典型案例,结合山西高等教育的掣肘短板,郑强深刻分析了地方高校的“发展命门”,指出一流学科建设的“五大问题”,地方高校最大的软肋和最需要突破的“六个短板”,强调山西高等教育更需要结构转型和内涵转型。“学校的发展靠学生誉校、靠学科名校、靠学者撑校、靠学术立校。”讲话中,郑强阐释了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育人理念,并强调,蹚新路就是改革,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办学理念与学科结构,不遗余力进行科技创新、学术治校,刻不容缓引进人才、深化绩效改革。他希望全校上下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共同努力,将太原理工大学建设成为有尊严、受尊敬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一流大学。

    孙宏斌作了题为《攻坚克难,持续发力深水区改革;团结奋进,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回顾了2022年重点工作,梳理了2023年学校的主要工作任务。“要建设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一流大学,综合性不只是科技创新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也要有综合性。”孙宏斌运用现代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提出的“从游论”阐释了如何用一流学科引领整个大学的发展,分析了首轮“双一流”建设与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不同之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他指出,过去的一年,学校优化学科布局,综合性特征更加凸显;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聚焦科技创新,研究型转型迈出坚实步伐;深化综合改革,啃“硬骨头”初见成效;强化办学保障,办学环境与文化明显提升;凝聚太理精神,盛大庆祝百廿华诞,从各方面推动学校逐步迈向真正的一流大学。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天然载体,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孙宏斌强调,太原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双一流”建设的地方高校,必须承担起推动国家和山西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历史使命。新征程新理念新任务,新的一年,太原理工大学要将“三个强国”任务落实在各项工作任务中。“培养一流人才依靠谁?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依靠谁? 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依靠谁?建设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一流大学依靠谁?”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就是否应该把人才强校作为新征程上发展的核心理念,孙宏斌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五大方面、八大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指出要进一步创优人才发展生态推动学科高质量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关键领域综合改革,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希望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学、一流的学生、一流的科研、一流的成果,引育一流人才,养成一流团队,使学校拥有充足的经费保障、高效的资源配置、开放的文化环境、卓越的治理能力,早日实现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

    会议为期一天,分为三个阶段,李晋平、刘润祥分别主持相关阶段的会议。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分九个小组,围绕郑强、孙宏斌所作的报告以及学校工作畅所欲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积极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大会是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落实会、部署会和动员会。会议主题突出,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意义重大,关乎学校高质量发展,关乎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过去一年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宝贵经验,进一步明晰了新时期学校重点工作目标,梳理了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明确了发展与改革举措,思路清晰,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落实为重,实干为要。”左庆文代表第一组发言时表示,学校党委领航掌舵,为理工大党建工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指明了前进方向,学校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一定要在校党委的带领下,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上下统一、内外同心,以实际行动书写学校新时期建设发展的辉煌篇章。

    二组成员围绕学校改革、人才引育、科技创新、共青团建设、美育工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白旭光代表第二组汇报讨论情况,认为2023年工作思路严谨清晰,举措具体有力,表示在会后将进一步消化吸收、学深悟透,结合本单位实际,把各项部署举措落实落细,确保今年学校各项重点工作提档升级、实现新跨越。

    闫怡红代表第三组发言。他说,报告总揽全局、内容丰富、催人奋进,大家都坚定表示,将在会后动员所在单位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两个报告,发挥“不等不靠、敢于担当的拼劲,直面矛盾、知难而上的闯劲,百折不挠、越战越勇的韧劲和主动作为、善作善为的巧劲”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李灯熬代表第四组发言,认为报告“发展定位高、工作总结实、目标定位准、部署力度大”,表示将动员所在单位全体教职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校党委对2023年的工作部署上来,坚决做到敢于率先过河、敢于逢山开路、敢于啃硬骨头,为实现学校干事创业新模式、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科研工作开创新局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琤代表第五组就学校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进行表态,“击鼓催征,一场远征正始于脚下”,大家将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学校“两步走”战略,放眼全国、提高标准,激发内生动力,践行人才强校核心发展战略,发挥学校优势,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为建设有尊严、受尊敬的一流大学团结奋斗。

    戴震代表第六组发言时表示,报告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三个关键词是“人才”“团队”和“改革”。未来,大家将围绕这三个方面发力,沉下心来,守住信念,学习高水平科研团队的运行模式,努力形成“人才培养人才、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一步一步向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努力前行。

    师红军作为第七组的召集人之一,他说:“高质量发展理念要先行,改革是核心,人才是关键,保障是基石,实干是根本。”一定要将本次大会的核心要义细化落实到所在部门的工作实践中,深化改革、盘活人才资源,加强服务保障,不断提升师生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实现学校“两步走”战略蓝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武佐君代表第八组向大会作了汇报。他说,与会人员结合所在部门工作实际进行深入探讨后表示,要聚焦“两步走”目标,对标先进、敢做先进,激发新活力、抢抓新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扎实开好新局,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迎头赶上,开启新纪元、再创新辉煌。

    杨卫华代表第九组表示,报告高瞻远瞩、提振士气,各部门深感责任重大,纷纷表示将通过优化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加强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等工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打好坚实基础、做好有力支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郑强在总结讲话中对各小组的讨论汇报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各小组的汇报既能放眼未来谈目标,又能脚踏实地谈工作,讲得好、讲得实。“太原理工大学历代先辈用辛勤汗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源,我们不仅要珍惜,更要用现在的努力,为后人奠定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他指出,全校上下已形成共识,进一步提质增效就要立足长远,透彻分析问题所在,坚定地推动综合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激发内在动力。他要求与会人员在向基层单位传达此次大会精神的过程中,一定要带领师生深入学习、系统领会,结合工作实际和报告所带来的思考对所在基层单位的工作进行梳理规划,把每一项部署落到实处。他希望全体师生能够形成自主发展的意识、抢抓自主发展的机遇,以良好的工作状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中,以最大的定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行,希望一代代太原理工人能够迎着困难、满怀希望地干下去,走向太原理工大学明天的辉煌。

    两院院士、高层次人才、发展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中层干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部主任、副主任、科研单位负责人、三级以上教授等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