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校学〔2023〕6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以及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以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措施为保障,建立健全与国家高质量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紧密关联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教育与产业、科技等资源的统筹和协调,打通政、产、学、研、创、转、用一体化育人“堵点”,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毕业生创业就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开展组织协同体系、区域创新体系、成果孵化体系、激励评价体系建设,汇聚主体合力、激发人才动能。以融合型课堂、导航型实践、驱动型平台建设为重点,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系统化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能。
主要任务:实施融合型课堂提质行动、导航型实践增效行动、驱动型平台建设行动、师资能力提升行动、创新创业生态涵育行动等五个方面15项行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力争到2027年建成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一)实施融合型课堂提质行动
1.实现课堂“两个全覆盖”
面向全体学生,紧扣创新创业精神塑造、意识激发和能力提升培养目标,建设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深化“四新”建设的融合型课堂。一是所有专业课课程大纲均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内容,在课程目标中需体现创新创业教育达成度,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就业教育的深度自然融合。二是所有专业均需建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纳入培养计划,紧密结合新发展、新挑战设计教学内容,聚焦创新思维与方法、前沿导论、竞赛指导、专训实践、创新实验、高阶基础、工具使用等方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方式,探索非标准答案等考核方式。到2027年,实现各专业创新创业通识课程自主建设全覆盖,完成“太原理工大学创课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同步开展精品教材建设培育工作,全面改善和提升课程教学实效。
2.开展示范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
启动校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和核心课程培育建设。建设内容包括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思创融合类)、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创新创业核心系列课程。到2027年重点建设10门以上特色示范(精品)课程、建设5门面向全国特别是省域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示范课程、2-3门线上线下混合示范课程、1-2门社会实践示范课程。依托特色示范(精品)课程开展校级创新创业教育虚拟教研室培育建设工作。
3.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精品案例库
开展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和开发工作,将实践问题理论化、系统化,促进高水平研究、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重视案例编写质量,鼓励教师将编写教学案例与基于案例的科学研究相结合,突出教学适用性、思考启发性和学理价值性,开发和形成一大批基于真实情境、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高质量教学案例。积极开展优秀案例遴选和推荐推广工作,通过汇总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教学改革经验总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科竞赛成果及分析、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等内容,丰富教学成果和资源库,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需求。5年内计划分类编制创新创业教育案例集5-8册。
(二)实施导航型实践增效行动
4.提升创新创业训练实施质量
引导学生面向实际需求,开展从创意萌发到“产品化”的“项目化学习”。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按照创新训练、创新应用、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等不同类别,有组织、分层次、成体系地开展项目挖掘和培育工作。各教学科研单位要做好目标导航,重视立项规划,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加大“实际需求命题”设立比重,用真项目、真课题引导学生;要建立成果导向,强化实践检验,提升项目指导质量,引导和鼓励项目团队通过学科竞赛、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促进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应用和转化。学校每年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0项左右。
5.提高学科竞赛的育人成效
推动竞赛培训课程化、作品成果化,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注重学科竞赛研究分析,将学习、竞赛、实践有机结合,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深度和挑战性,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改革,形成高质量示范性教育改革成果。每年支持大学生参加至少100项重点学科竞赛,推动所有专业学科竞赛项目全覆盖。建设学科竞赛管理系统和需求对接平台,对竞赛申请、立项、课程(培训)、学分、成果及转化、经费使用等进行规范管理,为学科竞赛提供服务、展示、交流与推广,不断扩大学科竞赛教育的影响力和受益面。
6.实施应用转化项目培育计划
建设创新创业成果应用转化培育项目库、创业带动就业项目库。汇集政府、企业、高校及社会资源,设立专项资金,引导支持具有一定技术成熟度、有明确目标产品且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大学生深度参与的师生共创项目孵化转化;支持已经成立初创科技型企业的团队进一步发展;支持师生积极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共同设立企业命题项目,通过问题导向,达成成果转化;加强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后续跟踪支持,推动一批大赛优秀项目落地,支持获奖项目成果转化,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效应。
(三)实施驱动型平台建设行动
7.推进产学研创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支持各教学科研单位主动对接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具有特色优势的产学研创协同育人平台。通过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命题实战、教师双聘、学历/非学历培养等举措,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创的长效机制,促进教育链与科技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学校设立“产学研创协同育人项目”,对依托平台组织实施的覆盖多学科、持续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班、专训班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支持。开展“产业赋能创新创业团队”培育行动,支持拥有可直接进行产业化应用科技成果的团队;支持已与企业联合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并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的团队;支持已获得创业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团队,实现人才培养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的加速提升。计划5年内建成3—5个国家级或省级产学研创协同育人平台。
8.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建设
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建设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工程训练综合平台”,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融入实践育人环节,将产业和技术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新要求引入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过程。以“基础认知实训”“基本技能实训”“综合设计实训”和“创新设计实训”等4个层次架构实践体系,为全校本科专业提供不同层次的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为大学生自由探索和创造实践提供全方位的开放服务,打造一流的开放式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平台。
鼓励有条件的学院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分中心”,利用校内科研、实验平台及创新实践基地,以建设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体系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面向全校大学生提供预约使用、设备借用、仿真设计、模型加工、分析测试、培训交流、实战训练以及开展企业合作、成果转化、众创空间等服务。学校将给予经费支持,用于场地使用、专业仪器设备改造和实验耗材补贴等。
9.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整合校内“产学研贯通式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及山西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科技产业孵化园、省域产学研创联盟平台、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平台等资源,开展示范性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构建“专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院+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工作链,健全完善集信息发布、需求对接、创业辅导、企业诊断、市场营销、投资融资、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才培训、对外合作、法律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积极对接政府、投资方等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和资金,以优秀团队和项目培育为抓手,打造全要素、开放式、便利化、共享型的项目孵化平台,培育一批双创项目,孵化一批双创企业,助力市场主体倍增行动。计划5年内扶持100项以上重要双创成果转移转化。
(四)实施师资能力提升行动
10.开展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
基于创新创业教师思维、知识和能力体系构建,围绕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产教融合、示范课程建设、竞赛(实训)指导能力提升等主题,建立师资培训课程体系,举办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产业发展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指导项目实践。每年至少开展2次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培训,结合学术论坛、专题研讨、案例分享、工作坊等灵活形式,覆盖人次超过1000。
11.实施教师成果转化能力建设
以提升教师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为目标,每年举办专题培训、项目路演和需求对接等活动,引导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参与学校双创成果的挖掘、披露、评估、申请、维护、推广、对接、谈判等全过程,提高成果转化的数量和专业化水平。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开展“专兼结合、引育并举”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和人才库建设工作,5年内,聘任100名以上全国知名专家担任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实现导师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
1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项研究
学校立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际,鼓励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一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组织协同、资源支撑、成果孵化、区域创新、监督评价体系建设模式和特色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基于项目学习,有效提升实施质量的教育模式。四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探索有效集聚政产教学研资源,强化人才培养成效的工作模式。5年内将设立50项以上校级创新创业教育重点研究课题,鼓励创新创业改革实践。
(五)开展创新创业生态涵育行动
13.健全协同工作体系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工作,研究解决工作推进重要事项,督促检查工作落实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主任由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兼任,办公室成员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担任,并根据建设任务设立专项工作组(分组情况见下表),负责推进落实本方案具体任务和要求。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实行工作会议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
专项工作组别 |
成员单位 |
融合型课堂建设工作组 |
创新创业学院、本科生院、研究生院。 |
导航型实践建设工作组 |
创新创业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
驱动型平台建设工作组 |
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科学技术研究院、国有资产管理处、资产中心。 |
师资能力提升行动工作组 |
创新创业学院、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 |
创新创业生态涵育工作组 |
创新创业学院、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学生处)、研究生工作部、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财务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国有资产管理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校友工作办公室。 |
各教学科研单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全面组织和落实本单位相关工作。并指定具体工作负责人和联系人,负责联络对接工作。
14.激发人才双创潜能
树立“需求牵引、立足行业、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构建“成效认定,成果导向”的质量标准和激励评价体系。在学生学分认定、素质测评、奖学金评定、推免研究生、评先评优以及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创业激励等方面,开展激励要素改革。优先选拔积极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促进学风建设,强化学业导航。遴选优秀项目和团队,实施针对性发展性支持和服务。开展创新创业荣誉导师和大学生科创之星评选,通过榜样引领和政策激励,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热情。建设校友创新创业资源聚合平台,生成校友、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创新创业长效生态,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中汇聚校友力量,启动实施校友创新创业大赛计划,助力国家、地方和学校建设发展。
15.打造双创示范品牌
树立“需求牵引、立足行业、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高质量活动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论坛、年会、创客周系列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案例的宣传推广,营造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的创客文化。开展“科创中国”社会调研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创新创业实践行动,对优秀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师生在社会实践一线挖掘科研选题。支持学院开展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建设,通过学科竞赛、科创活动牵引教育实践,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一体化推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作用,支持高质量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学生骨干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关注度、影响力和作用力。
三、保障措施
16.强化支持保障
加强对以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为牵引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政策、机构、人员、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修订完善绩效分配、工作考核、学分认定等相关规章制度。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职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及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教学辅助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期内,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学校在学科建设经费中,按照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资金标准,每年按照不低于1:1给予配套支持,用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重点项目资助、师资队伍培训、教改立项资助、重点活动开展等。依托太原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基金,积极鼓励和推进各教学科研单位联合企业、校友,设立创新创业奖学(教)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性、规范性、高质量实施。
各教学科研单位要制定并落实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制度,激发广大师生从事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动力。要指定1-2名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工作联系人,负责相关工作对接。要综合利用学校的各项投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实践提供支持,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共同支持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
17.重视督导落实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我校本科、研究生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内容,将创新创业实践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和内涵,接受社会监督。各专项工作组成员单位要及时研究制定并落实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制度,激发广大师生从事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充分发挥制度的牵引作用和考核的推动作用。各教学科研单位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并报创新创业学院备案。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指标,列入二级单位年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人才培养考核中予以体现。考核结果同时作为下一年度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经费拨付的重要参考。